一颗细小的珍珠,曾经能卖出当时的天价,但有人想到过,百年之后的科威特,竟能靠地下石油一跃成为“中东小金库”?科威特的主权基金,如今已坐拥两千亿美元以上,是全球最“壕”的几个国家之一。不过这个逆袭传说,有个奇特的起点:1899年的“英科保护条约”。有人说这份协议是“合作共赢”,有人觉得科威特其实是换了个老板。究竟是谁在帮助谁?“保护”背后,谁才是真正的主角?谜底并不简单……
说到百年前的英科条约,有人拍桌叫好:“小国要安全,大国多靠谱!”也有人翻白眼:“还不是看上咱家的地盘和出海口!”科威特的萨巴赫王室当时分成两派,一边主张靠英国护身,毕竟旁边的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,另一边则担心“请神容易送神难”,哪天会不会连自家的盐都归了人家。英国人倒是演技精湛,一边拍着胸脯说帮科威特挡沙俄,一边眼馋港口和地理优势。科威特人到底是捡了便宜,还是把自己送进了口袋?真相要慢慢揭开。
往前倒二十年,科威特还在奥斯曼帝国的“羽翼”下。可那时的奥斯曼,别说撑兄弟,自己也过得紧巴巴。英国这时候杀进场,是因为整个波斯湾成了“大国博弈”的主阵地,谁拥有出海口谁就多张底牌。东印度公司要的是贸易通道,沙皇俄国盯的是南下的机会,阿拉伯各地部落也不想被一锅端。
在那动荡年代,大多数科威特老百姓最关心的其实只是能不能去湾里捞珍珠,市集上的大米和椰枣有没有涨价。谁来当保护人,他们反而看得没那么重。只是王室必须选边站,有人拍手觉得英国能让小家安全,有人担心一纸协议卖了家底。这时候,什么“自主外交”,什么“大英保护”,都变成了桌上的筹码。事情变得复杂,却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:到底是好运气,还是新枷锁?
协议签下那一刻,科威特表面上风平浪静,街头依旧是熙来攘往的小商贩和渔夫,清晨的港口一片安然。但暗流涌动,每天都在发生。你能看到港口上多了一面米字旗,英国巡逻舰进进出出,还顺带坚持“建议”王室怎么做事。另边厢,奥斯曼帝国虽然薄弱到快喘不上气,却始终不服气——“本来是我罩着的地盘,眼睁睁给英国插旗,哪有这么容易善了?”
与此同时,萨巴赫家族内部意见不合。部分长者觉得“靠山吃山,以后再说”;另一部分年轻人担心被英国套牢,失了以后翻身的机会。整个社会仿佛陷入假性平静,大家嘴上不提,心里却各自盘算。盛世的外表下,其实是一根越绷越紧的弦。
黑金一出,王室才真正发现自己家底被人惦记得紧。王室举家想多要分成,英国公司却“死抠合同”,分不到多少油水。与此同时,沙特、伊拉克等周边部族甚至以“兄弟情义”为由希望分口汤,矛盾一度激化。过去的珍珠时代,矛盾只是小打小闹;石油开闸后,火药味立刻弥漫全波斯湾,局面全变了样。
石油收入,让科威特一夜飞升。大厦林立,高速路直通沙漠,豪车成了标配。人均GDP暴涨,看起来“全民皆富”。但好日子背后“隐患大片”。经济过度依赖石油,一旦油价下滑,科威特财政瞬间告急。全球油价的每一次波动,都像在科威特的钱包上玩跷跷板。
更棘手的是“邻居情谊”变成了“历史旧账”。伊拉克一度高呼“科威特本来就是我家后院”,甚至酿成1990年代的入侵;直到今天,科威特的安全还时刻系于国际大国的“保护伞”之下。
社会内部也开始分裂:新兴中产、老渔民、外来劳工,各自算各自的小账。石油红利未必人人都有份,“富裕”的外衣难掩族群矛盾和社会焦虑。分歧不断加深,和谐表象下暗藏危机。
站在表面看,科威特财富飞涨、基建突飞猛进,好像全托“大英保护”的福。拉着英国进门,像是邀来财神爷。可细琢磨,真是这样么?条约签的时候,外交大权一下没了,等到石油出现,合作早已注满英国套路。现在回头说感谢,未免有些自嘲。
其实,科威特当初被“保护”,王室安心了,老百姓却当了沉默的买单人。看似精明的王室,实则被英国资本牵着鼻子走。说到底,所谓“合作共赢”,不过是用糖衣包着权力的坚果。别看石油带来了繁华,背后却藏着长期的被动和牵制。
再说点反问:如果没有英国的介入,科威特是否会更独立?如果没有这份“保护”,是否早已消失?让我们假装夸一句:“如果不是大英帝国打包回家,科威特可能连名字都没了!” 但真是这么简单?
英国花式“保护”科威特,合同一签就是几十年,油井分成查得比家产还细。有人说少了英国,这个小地方根本撑不下去;还有人反着来,觉得没了油井,英国人连青菜都懒得碰。你觉得科威特是吃亏还占便宜?是“租了安全”,还是被人捏成提款机?安全与自主,你更愿意选哪一个?对于那些同样资源丰富但口袋不深的小国,这种“合作”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?
欢迎留言,下个热评区,我们一起打个痛快!
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