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美国方面尝试联系中国,想就稀土管制问题进行沟通。然而,中方并没有急于接听,反而选择推迟回应。14日,商务部表示,中美双方已于13日举行了工作层会谈,而关于美国的电话联系,有关爆料则出现在几天前。中方此举无疑是在反映一种“冷处理”的策略,既表明了“不怕威胁”的态度,也展示了谈判的诚意。 美国的动作很明显,试图通过威胁加税等手段来施压,但中方坚定表示,一方面不接受威胁,另一方面大门始终敞开,愿意坐下来谈。中方的回应其实是在“晾”美方几天,让其冷静下来,保持一定距离,同时也保持着谈判的可能性。 14日,中方不仅没有因美国的电话而改变策略,反而宣布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。具体来说,中方对美船舶征收费用,并于14日开始正式实施。此外,还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的5家美国子公司进行了反制措施。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等反制,意味着美国先前征收的船舶港务费依然存在,没有被取消。 中方并非天真,以为美国突然就会反悔,停止加税。美国财长贝森特提出的“如果中国取消反制措施,100%的关税就不一定发生”,显然是一个典型的谈判策略,用于给中国施加压力。这种言论的背后,其实是希望通过让中方取消反制,来达到暂停关税、降低税率的目的。然而,这种策略对于中国来说无异于陷阱。 过去的几个月里,斯德哥尔摩会谈后,尽管美国一再施压,挑衅不断,但中国一直在进行必要的防御性反制。这些措施并非随便采取,而是为了避免接受美国施加的歧视性关税,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。如果中国在此时妥协,意味着接受美国的“不公平待遇”,这将对国家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。 美国将中方的反制措施视为“挑衅”,并将自己描绘成受害者,试图通过演绎这一“受害者”形象,向全世界展示其对中国的“忍让”。但中方早已看穿这一策略,知道美国的真实目的并非真的要加100%的关税,而是想通过暂停关税,试探中国是否会妥协。 对此,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:“谈判的大门是敞开的,但如果要对抗,我们绝不会退缩。”与此同时,反制措施依然会继续。例如,针对美方的船舶收费政策,中方不仅对美方的船舶进行收费,还将美国持股25%以上的公司纳入收费范围。14日的措施中,首先遭受反制的是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5家美国子公司,而美国公司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复杂,类似的公司还有很多。 实际上,中方的反制手段远不止这些。无论是暂停购买美国大豆,还是采取其他反制措施,每一招都能给美国带来沉重打击。美国一直在实施关税战,但没有意识到,自己实际上早已“打疼”了自己。可以说,尽管美国不断增加关税,试图压制中国,但中方完全有能力与其对抗,且具有很强的底气。
展开剩余27%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