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源清零听上去像是金融术语,但如今却成了中国对美贸易的真实写照。2025年7月,中国对美国能源进口几乎归零,三大能源品类总量加起来还不到一吨,创下五年来最低纪录。
这个数字背后,不是物流出了问题,也不是市场突然没需求,而是中方明确地在告诉美方:“这笔生意,我们不做了。”而就在这张账单上画上句号后,特朗普迅速加码反击,从稀土到关税,一套组合拳打得火药味十足。能源不买了,但这场账还远没算完。
一刀切断能源生意,美方出口暴跌
如果说买与不买,是市场选择,那这一次显然是政治决定了经济。自2025年2月起,中方对美能源产品加征关税:原油10%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15%,表面上是反制美方对中国出口芬太尼的额外税收,实质上则是在供应链上做出一场“硬脱钩”的战略宣示。
结果很快显现:原油进口直接清零,液化天然气连续4个月挂零,煤炭从年初的135万吨骤降至“个位数”,7月更是跌到不足1吨。美国能源出口企业如同被突然拔掉电源的机器,陷入系统性停摆。
德州的页岩油公司最先扛不住。高达60美元每桶的成本,一旦叠加关税,价格直接失去竞争力。他们眼睁睁看着中国买家转向更便宜的俄罗斯、沙特和澳大利亚。液化天然气出口商也不好过,失去了全球最大买家,港口的货轮开始滞留。上半年,美国能源出口损失超过300亿美元,涉及千万级就业岗位。曾经引以为傲的“能源出口霸权”,如今成了烫手山芋。
更残酷的是,这种损失回不去了。中国一边加速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管道天然气,一边签下了长达27年的卡塔尔LNG长期供应合同;国内天然气产量提升了7.6%,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飙升到60%。一旦习惯了不靠你活下去,哪还有回头的必要?
特朗普的算盘:一边示好,一边威胁
面对能源出口被“清零”的现实,特朗普并没有选择低头,而是照着他的老路子走:一边示好,一边挥棍子。7月,他在48小时内连续两次公开表示“中美相处良好”,甚至透露自己“有意访华”。8月又宣布放宽签证政策,允许60万中国留学生赴美。看上去像是想缓和关系,但谁都知道,这不过是在为谈判争取一点喘息时间。
可好话还没说完,坏消息就来了。8月25日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韩国总统时突然放话:如果中国不恢复稀土磁铁供应,美国将对中国征收200%关税。
这话掷地有声,背后的焦虑也藏不住。4月以来中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,美国军工产业首当其冲。87%的军用稀土依赖中国,钐元素价格暴涨60倍,连F35的生产线都差点停工。这一刀砍在关节上,美国想不疼都难。
于是特朗普想出一个“捆绑打法”:先在斯德哥尔摩通过财长贝森特向中国喊话,要求中方“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”;然后又转身跑去越南、印尼签署分级关税协议,企图把中国的出口绕道出口也堵住。但中方一贯态度明确,该买谁的油就买谁的油,别想让地缘政治干预市场选择。
说到底,特朗普想用“胡萝卜+大棒”的老套路逼中方让步,但这一次,不灵了。
中方布局:不是断供,是换挡
中国这次的反制,不是简单的“不买”,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战略重构。从能源到农产品,从稀土到芯片,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角色正在从“被动参与”转向“主动整合”。
先是农产品。2025年,美国玉米和大豆的远期采购全部清零。中方采购直接转向巴西和阿根廷,南美两国如今占据中国豆粕进口的78%。再看能源,俄罗斯的“西伯利亚力量”天然气管道正在加压推进,东线管道年输气已破900亿立方米。卡塔尔LNG合同一签就是27年,稳定性直接拉满。
至于稀土,这张王牌中方用得并不激进,但每一次出手都精准。6月对美稀土磁铁出口环比暴增660%,但军用领域的管制始终未松动。美方为了换缓和,放宽了H20芯片出口限制,但中方检测后发现安全漏洞,立马叫停使用。这不只是技术博弈,更是态度表达:“你不能用技术绑架我,我也不靠技术求你。”
关键在于,中方不是靠断供来“勒索”对方,而是在悄悄铺开一张更大的网,把所有“被动依赖”的节点替换成“自主可控”。这才是这场贸易战中最深的一记落子。
结语:这次不只是贸易战,更是规则博弈
“能源清零”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,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和威胁构建一个对美有利的新贸易秩序,但结果却是美国自己陷入“出口失控”的泥潭。而中方,则在供应链重构中稳扎稳打,把一次次冲突转化成一次次“脱钩再连接”的机会。
从被动反制,到主动出牌,中方的操作逻辑清晰——不打无准备之仗,不留战略空档。下一步,局势怎么走?谁能真正掌控节奏?答案或许已经不在特朗普嘴里,而在全球产业链的转向中悄然显现。
参考资料:
特朗普又挥舞关税大棒对华虚张声势,但他还想尽快访华,怎么办?
2025-08-27 腾讯网
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