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点击报名本场大师课「股指期货实战交易特训」
以下是华尔街见闻10月17日采访赵歆怡的实录:
有哪些股指期货策略看似正确,却常常“出错”?赵歆怡:很多人喜欢用估值均值回归策略——当估值偏高就减仓,偏低就加仓,期待价格回到历史均值。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理想:高估还会更高估,低估还会更低估。
以今年为例,7月以来A50指数持续上行,科创50、创业板指等成长板块龙头涨势突出。从估值分位来看,这些指数早已处于高位,但估值仍在不断抬升。
如果投资者按照“估值太高该回调”的逻辑过早做空、或仓位过重,很可能倒在黎明前。这提醒我们——策略没错,但仓位管理与资金节奏同样关键。
当下市场环境中,哪些股指期货策略更有效?赵歆怡: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来看,市场中性策略是相对更有效的一类。它的核心在于利用股指期货作为对冲工具,抵御系统性风险(β),从而让组合中真正体现出个股选择能力(α)。今年以来,小微盘指数表现突出,量化中性策略借助股指期货实现了较好的风险收益平衡。
具体来看,中性策略通常持有一篮子股票组合,同时通过股指期货进行等值或动态调整的对冲,从整体上剔除市场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,仅保留选股带来的超额收益。在这个过程中,管理人的基差管理能力非常关键。比如,今年2月至5月,四大期指的基差呈持续扩大的趋势,中性策略管理人需要不断调整仓位,以维持对冲效果。而到了6月,基差迅速收窄,市场上又出现了“多头替代”的策略,通过收贴水的过程获取额外收益。
因此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股指期货的使用不仅是对冲风险的手段,更考验管理人对基差变化与仓位管理的掌控力。谁能更灵活地管理这两者,谁就能在波动市中更稳健地体现策略优势。
对冲策略会“吃掉”收益吗?赵歆怡:这个问题的核心,其实在于投资人和管理人对风险与收益目标的自我认知。首先要明确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、期望多高的收益,以及产品策略的定位。不同策略,对冲的程度和收益预期也会截然不同。
比如说,中性策略的目标是获取绝对的α收益,因此会尽可能对冲掉市场系统性风险β。它追求稳健,不以跑赢指数为目标。相比之下,指数增强(指增)策略的管理人更倾向于在保持指数敞口的同时,利用股指期货等工具做一定幅度的增强操作。由于股指期货具有杠杆属性,仓位不宜过重,整体收益波动自然会更大一些。
所以,对冲并不是削弱收益,而是一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。最终收益的高低,取决于管理人和投资人对产品诉求的定义——是要追求稳健的绝对回报,还是在指数上叠加额外收益。
本次课程与市场上其他课程的区别是什么?赵歆怡:市面上关于股指期货的课程很多,有的侧重讲解特定策略或技术指标,有的更关注研究框架和方法论,这些内容都很重要,我们的课程也会涵盖。但真正的核心区别在于呈现方式。
这门课程最大的亮点,是通过真实市场案例来带领投资者回顾策略的实际表现。我们希望让大家能够身临其境地理解策略的逻辑与应用场景,在案例中看到不同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成败与经验,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投资框架与判断体系。
想更系统地理解股指期货的策略逻辑与实战应用?我们将于11月1日上海的大师课中进行分享,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进行报名。
课程详情更多课程内容,参考下方长海报: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